第031章:立即召见
单是辽阳府的送粮马车就有五十多辆,辽东八个县的军粮在五峰县集结,会合后的车队庞大,竟然有500多辆马车。这些车绝大部分是拉粮食的。
车队上路了,向京城进发。庞大的车队竟然蔓延十多里,这让他震惊!现代的思维又让他浮想联翩。
这庞大的车队首先让他想到的是:
历代王朝产粮区都在江南,为了向北方输送粮食,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,最著名的是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。古人也懂得马车效率低、费用高,而船只载重量大,人力物力耗费都少。
既然有仁先生同行,箫空宁习惯性的常把他招来,同乘一车,聊天解闷。
于是箫空宁问仁志文:“先生是知道的,我来辽东的第一个愿望就是向中原供应军粮,用马车运送粮食劳师动众的,糜费太多。我们辽东如果能开凿运河,用船只运粮就好了,运输量大还便宜。”
仁先生回答说:“大人您是知道的,自从隋炀帝开凿了运河,历朝历代都在用,还陆续修建很多新的河段,致使中原货物流通便利。但是在咱们辽东却很难,这是地势所致。大人您看我们走的路,大多是山路。山地起伏大,开凿河道谈何容易啊?中原的运河走的都是平原,中原地域辽阔,沿海多平原,咱们辽东多山地,没有中原的地形便利。”
箫空宁说道:“先生说的对,咱们辽东到中原的交通道路就是经过五峰、科尔沁草原,翻越燕山山脉,这个地形绝无修建运河的可能。
“如果我们能在辽河平原上开挖一条入海的航运河道,是可以做到的,因为都是平原地。如果有这条运河,再过渤海到天津的海河,就联通了京杭大运河。
“可是这条路现在也是行不通的。先生也是知道的,在渤海沿岸有个兴辽国,山海关上就有他们的军兵把守。”
有人可能会有疑问:为什么在辽宋两个强国的身边会存在这种小王国呢?而且这种独霸一方的小王国很多。
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大地上的历代政权都闭关自守,拒绝出海,致使沿海反而成了边缘地区,匪盗横行。
这些王国太小,不稳定,于是在渤海地区有好几个小王朝交替出现。此时比较大的小王朝叫兴辽国,它占据渤海沿岸,就是现代的山海关、唐山这一片地方。
在这种情况下,走渤海的海陆绝无可能。
这个话题到此为止,仁先生不会提出灭了兴辽国,让渤海这条路畅通的提议。他同样认为沿海是边远地区,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了。
箫空宁想:为长久计还是平定渤海周边的乱局,开辟水路为好。但是现在还不是时候,这个话以后再说。
。。。。。。
箫空宁转换了话题,他说:“与走水路相比,马车的费用高,效率低,可是辽东的军粮只能用马车。咱们这次运送的是一万石军粮,运粮的马车就要500多辆,如果能有更好的马车,装载多,就可以减少一些车辆。我们的车队还是太大了,行动也不方便。先生可知道四轮马车吗?”
这问题让仁先生提神,他精神起来说:“有啊,只是太少,平时难得一见,这次运粮的车队里可能就有,我们没注意罢了。咱们辽阳城里也有,是富人给家眷预备的,说是坐着舒坦。也有拉货的,比两轮车装的多。不过四轮车也有不便之处,一个是转弯不便,小巷子里就转不开。再一个是它的前轮是活动的,容易出毛病,所以很少有人用这种车。”
他说的这些,箫空宁还真的不知道,他原本以为没有呢?既然已经有了四轮车,那就应该用上,在进京送粮上有优势。
箫空宁说道:“咱们进京有两三千里的路程,途中车马是不能出毛病的,如果用四轮车,一定要精心制作。都用上四轮车咱们的车队就小了一半还多,这可是方便多了。”
四轮马车的结构并不复杂,只是前面加上一个带两个车轮的导向架子。
与两轮马车相比,四轮有两个优点:一个是增加了载重量;另一个是减轻了辕马压力。
此时的马车载重多少呢?
正常马车在载重量是一吨,折合为20石。
古代“石”和“斤”换算不是完全一样的,我们就忽略其差异,采用1石等于100斤。
一般来说四轮马车载重有四吨,相当于小型卡车(小型货运汽车)的载重量,是两轮马车的四倍。
箫空宁觉得用四轮马车运输军粮更好,回去就干,明年送军粮就能用上,到那时,车队能缩短三四倍,也节省了骡马人员数量。
。。。。。。
烽火台的线路与官道基本上重合的,所以进京的队伍一路上经过很多烽火台。这又引起了箫空宁的兴趣,他问仁先生:
“先生知道烽火台传消息有多快吗?”
仁先生:“知道啊,如果咱们辽东用烽火台发急报,两天就能到京城。烽火台是白天举烟,夜间举火,昼夜不停。”
箫空宁:“遇到阴天或大风就不行了。”
仁先生:“大人您说的对,烽火台距离十里,阴天下雨就看不到了。”
在古代,烽火台传消息的办法具有重大意义,可以用极快的速度传递消息。
但是它的缺点也很严重,那就是利用烟火的外观形状或者配合号炮来表达复杂一点的信息,但是毕竟只有简单的那么几种,更详细的信息还要等快马传递的书面信件。
快马传消息也是有标准的,一般快马是一天走200里,京城到辽东需要10天。
再快一级是“加急”,日行400里了,最快的一级是“八百里加急”,实际上达不到800里,有600多里吧。
用最快的八百里加急,从辽东到京城用三天时间,已经很快了。
烽火台的传递速度最快,一昼夜可以传到1500里以外。京城到辽东一天多一点的时间就到了。
古人通信的速度也是很快呀!
。。。。。。
好的办法还是有的,但是箫空宁不能再说了,那就是采用灯光通信,从技术上说现在能做到,可是成本太高,现在的经济能力是达不到的。
我们简单说说箫空宁设想的灯光通信:它需要能发出强光的灯,现在的工匠是能做出来的,就是叫做“汽灯”的那种灯,现代年轻人怕是没见过。
这种灯的油壶是密封的,有个气筒子给油壶打气,有压力的油气从灯嘴喷出来,所以它叫汽灯。灯嘴处有个石棉罩子,这个石棉罩子被点燃能发出白色的强光,特别的亮。然后还有一个大玻璃罩子,把灯头罩在里面。最上面有个提手,可以提着走。
这个灯的主要用途是给马车走夜路用的,所以它也叫马灯。
只要有玻璃,马灯不难做出来。
用于传递信息的时候,除了灯还要做个反光锅,形状就像接收卫星信号的大锅,定向反射,让灯光传播得更远。
由此可知,此时如果采用光通信,首先要做出玻璃来,这就太惊世骇俗了。同时制作成本太高,从辽东到京城就有两百多烽火台,此时辽国的经济能力是无法承受的。
既然做不到,说出来就没有意义了,太魔幻了,还会引起仁先生疑心,所以箫空宁就转移话题不说烽火台的事了。
。。。。。。
大队的车马走的慢,他们20多天后才到达京城。
运粮马车直接去了京城的粮仓,但是也有三十辆粮车,依然跟着箫空宁的队伍进城。这是特意安排的,为的是朝见时招摇过市,让百姓们都知道辽东送粮食来了,这也是造舆论,给辽东添彩。
马车上插着红色小旗子,旗子上写着“万石军粮”,看着就威风。
箫空宁带来的军队是不宜驻扎城中的,毕竟是京城,外军岂能随便进城呢?所以他们在十里之外的一个村庄扎营。建立营地,扎帐篷,箫空宁也就安置在营地中。
箫空宁不进城还有个重要的因素,就是和萧家的关系微妙。
萧家正房只有三个女儿,箫空宁兄弟二人是偏房。萧家原本有个义子萧海只,但是他死了。这就形成了尴尬局面,箫空宁兄弟成了萧家仅有的男子,尽管是偏房,毕竟是儿子嘛,应该支撑门户的。可是萧家老太太容不下他们,当初被赶出家门就是这个原因,现在更是不能回去了。
城里有家不能回,是为了避免公开家庭矛盾,还是躲开一点好,因此住在城外是最好的选择,大家都相安无事。
。。。。。。
知道箫空宁到了京城,萧皇后立即召见,她也是想念弟弟了,他们自小就是玩伴,姐弟关系很好。
太监花里引导着箫空宁进了一处偏殿,箫空宁还记得,还是上次召见他的那处偏殿。箫空宁进了殿,皇后没在,花里让他等候。
得到通报,萧皇后很快就来到了偏殿,箫空宁赶紧跪迎。等皇后坐到御座上,箫空宁起身上前两步,行舞拜大礼。
舞拜就是正规的叩拜大礼,像跳舞一样,动作挺复杂的。
箫空宁口称:“下官箫空宁叩见皇后娘娘,娘娘千岁,千岁,千千岁!”
萧皇后召见他有什么事呢?且听下回分解。
—end—
